天使的愛在後山.jpg 

圖片提供/台東基督教醫院

台灣電力公司關懷後山的行動一波接一波,繼春節前贊助一粒麥子基金會「為愛發光」獨居老人關懷系列活動後,「一粒麥子落在後山」出版時,台電立即認購兩千本贈送給各大醫學院學生,以行動支持東基「老人關懷之家」募款計畫。

 「信仰並非用來解釋人生,而是用來承載人生。」台東基督教醫院創院院長譚維義醫師以這樣的信念,與陸續加入的十餘位傳教士在1964年醫療荒原的東台灣建立醫院,歷經四十寒暑,篳路藍縷,甘之如飴。

書中記載的包括譯維義、蘇輔道、耿喜音、龍樂德、德樂詩等五位宣教士更獲得象徵台灣醫界最高榮譽的「醫療奉獻獎」。他們猶如一粒麥子落在土裡,成為今日東基傳承的「麥子精神」,更帶領台灣子弟走上為家鄉奉獻的路。他們用生命的熱情所寫下的動人詩篇,經由現任東基醫院院長呂信雄的妻子吳方芳化為文字,於《一粒麥子落在後山》中繼續芬芳。

 

一封來自台灣的求助信

族群與文化多元的台東地區除了平地的漢族、客家、平埔族,同時涵蓋山地的阿美、排灣、魯凱、布農、卑南、雅美等六大族群計76千餘人,約佔台東縣總人口三分之一,而台東縣總人口約佔全省人口1%

吳方芳在書中記錄著六O年代地處台灣邊陲地帶的台東縣,南北綿長的特殊地形條件,交通不便,致使各方資源匱乏。南下高屏唯一的道路是尚在開拓、險峻曲折的南迴公路;而北上花蓮蜿蜒的山路也得耗上六七小時的車程。

O年代的台東居民面對疾病或意外傷害,所能求助的僅有一所天主教聖母助產所和當時極簡陋的台東省立醫院。當民眾遭遇重大疾病或病痛,是求告無門的困境。稍有財力的尚能付上代價奔波到其他縣市求醫,但生活艱辛的居民們大部分僅能尋求民間偏方或聽天由命。

二十三歲便立志成為宣教醫師的譚維義醫師,以極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明尼蘇達州醫學院。一心一意向上帝禱告著要到最需要的地方貢獻所長,在印地安保留區醫療服務告一段落,收到同屬協同會,當時正在台灣服事葉德華教士的求援信函。信中提及台東地區因交通不便醫療落後,許多人罹患肺癆、皮膚傳染病,而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孩童不良於行、一身爛瘡;腹中充滿蛔蟲寄生蟲的小孩更比比皆是,貧窮與民間療法盛行,使得治療時間延宕,眼睜睜將小病拖成絕症。

譚氏夫婦原本期望奉獻在非洲偏遠地區的醫療工作,對這封來得正是時候的信函與照片扭轉了兩個人宣教之途。

  『阿督仔病院』在後山

1961年的12月,三十出頭的譚維義醫師帶著妻子莎莉和四個孩子,搭乘貨輪經過六十天的海上航行輾轉來到後山。

到達東台灣後,譚醫師著手支援屏基外科,屏基服務的兩年間,他天天忙著為罹患小兒麻痺症的孩童開刀,接著轉移到成功鎮上由史安篤、華德安與德樂詩宣教士聯合創辦的診所服務。在道路尚未完全開通,隨處有坍方危險的南迴公路上進行山地巡迴醫療的工作,而成功鎮診所的夥伴們也是日後台東基督教醫院創院時重要的同工。

回憶起在台東鄉村部落義診的片段,譚醫師說:「我們每到一個村落,周圍各村落的居民便會扶老攜幼的聞風而來。白天我們在烈日下為病人看病,病人多得讓我們沒時間上廁所吃飯,在饑餓中又在大太陽下工作幾個小時,雖然累,對病人的憐憫卻越來越深。」巡迴義診總是進行到深夜方歇。

愈深入偏遠山區,譚醫師夫婦愈覺得在這醫療荒原建立一所可以開刀的醫院的重要性已刻不容緩。在妻子莎莉的鼎力協助下,譚醫師向北美教會和親朋好友寄發了上百封求助信函,1965年返國述職的一年中,他們更在各地馬不停蹄的勸募建院所需的經費和醫療設備。

1969年,座落東台灣一片玉米田中,有三十張病床、兩間開刀房、急診室、X光室、藥品室、四間門診室和洗衣間、廚房,耗資八萬美金(約台幣360萬)的阿督仔病院在春天開幕了。譚醫師夫婦三十三年服務的歲月中,和所有的宣教士們一樣,除了協同會微薄的生活津貼外,從未支領過醫院一分一毫薪資。令人感動的點點滴滴在《一粒麥子落在後山》中鉅細靡遺披露著這些信仰上帝的家庭,將一生的青春,獻給與他們原本毫無丁點干係的太平洋偏遠山區。

「譚爸爸」這個親暱的稱呼,在一個個經由台東基督教醫院看顧照護的孩童們口裡,猶如是盞讓生命重燃光亮的溫暖明燈。看診之餘,遇見貧窮患者,除了免予診療費與藥費,譚爸爸也常私下自掏腰包幫助。當時醫院的同工說,如果看見譚醫師騎腳踏車到醫院,就知道他一定又沒有錢幫機車加油了。

鞠躬盡瘁看診無數的譚爸爸,高大的身影因為長期操勞而微駝,退休後,在路上遇見曾經受他醫治的病患向他打招呼,他對病患說:「我也許一下子想不起來,但讓我看過你的傷口我便會記起來了。」他對病患的認真與視病猶親的態度由此可知

台東小兒科之父---龍樂德

另一位宣教士,人稱「台東小兒科之父」的樂德醫師,原籍美國紐約。酷似影星喬治克隆尼的龍樂德在醫學院時便擅長各種運動、攝影、彈鋼琴,甚至花藝也一流,是許多女孩們心目中的白馬王子。

畢業時更獲得「阿爾巴尼獎章」(Albany Alumni Award),這份經過教授們嚴審,年度唯一被認同最有潛力,在醫界大放異彩的畢業生獎項,肯定了他不論在學業與品德的傑出與優秀,而他在十八歲時便立志要用生命為上帝傳播福音、服務人群。龍樂德在畢業後與妻子堅守當初成為宣教士的心願,在1977年來到東基與譚維義院長合作成立東基小兒科病房之前,先後在琉球與當時飽受戰火蹂躪的越南大勒(Dalat)的兒童醫院分別服務三年、五年。

1975年,越共直逼首府西貢,戰爭受傷的孩童與成人擠滿了他這所唯一還在看診的兒童醫院。他們堅守著醫院到最後,在越共大軍進駐大勒的前三天,才帶著四名兒女,拎著一只隨時為逃命而準備的皮箱,倉皇逃離越南。多年後龍醫師想起兒童醫院無助的孩子們仍會心痛哽咽。

 台東全縣首度學童健診計畫

1977年,從越南劫後餘生的龍樂德夫婦來到後山,繼續投身偏遠地區兒童醫療工作,他的妙手挽救不少寶貴的小生命。1984年診療室出現一個出生十天只有600公克奄奄一息的迷你女嬰美恩,在當時醫療設備缺乏的情況下,他們靠著無比的智慧與持續的禱告,讓小女孩順利存活,龍醫師夫婦甚至還出席美恩18歲的高中畢業典禮。

1987年,台東縣賓茂國小邀請龍醫師為全校孩童做健康檢查,龍醫師驚訝發現罹患各種疾病的孩童為數眾多,而且長久拖延恐怕危及一生的健康,而這些病症都必須透過健康檢查才能發現。於是龍醫師著手寫信向當時衛生署署長張博雅求助,請政府參與「台東全縣學童健診計畫」,並且由東基與衛生署共同負擔龐大經費與人力,真真實實的造福了地方。

龍醫師對東台灣的熱情,顯現在這次台東基督教醫院積極推動「老人關懷之家」的二億元基金募款活動中,當他得知《一粒麥子落在後山》這本記錄他們過去耕耘的版稅將用於基金籌款一途,儘管年事已高,卻仍義不容辭與妻子朱蒂大老遠從太平洋彼岸飛來支持打氣。

 東基的凋零與再生

經歷過早期美國基督教協同會的支援,全球各地基督徒的禱告與金錢奉獻,與眾多宣教士前仆後繼的默默耕耘,台東基督教醫院卻因著人事與時代變遷,在1992年面臨凋零。宣教士告老還鄉、婦產科關閉、門診與急診和住院人次因設備老舊失去與新醫院的競爭力而急遽下滑,醫護人員相繼離職等等接二連三的打擊。

協同會最後決定退出醫院的經營,將東基交由花蓮門諾醫院管理,而連續的虧損更於一九九八年由花蓮門諾醫院指派,接下這燙手山芋的在地子弟現任院長呂信雄,原是奉命來結束這一所快被台東人遺忘的阿督仔病院。

呂院長在認真思索後認為,東基不但是宣教士們的心血,對於老年人口高區全台第一、慢性病與長期看護醫療需求仍殷切的台東地區,實具有不可抹滅的價值。他以專業重新定位了東基「比診所周到,比醫院方便」地區醫療守門員的位置,開始積極著手整頓虧損連連的財務困境。

綽號「犀牛院長」的呂信雄總是衝勁十足,決心重建台東基督教醫院,他禱告著:「上帝啊,我來台東不是為了關醫院,是為了蓋醫院。」

呂信雄夫婦與所有同工持續殷切禱告,發動所有人力、資源與媒體的力量,台東基督教醫院嶄新的醫療大樓與醫療設備,共計七億元的龐大經費在戮力奔走募款下,終於在2000年動土興建;2002年更成立了「一粒麥子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推動老人送餐、居家服務、日間照顧等服務。2003年嶄新的醫療大樓在眾人歡喜的笑容中矗立在台東市開封街舊址上。

陪伴呂院長與眾多同工們經驗所有甘苦的院長夫人吳方芳女士,長年投身於山村小雛菊、婚暴婦女、亂倫受害孩童的輔導與重建工作。不但大力支持呂院長,更以感性的筆觸寫下一篇一篇東基的真實故事,讓世人有機會一窺人性在追名逐利之外,犧牲享受、完全奉獻美好的章節。如同孫越叔叔在序中提及:「沒想到後山這所小醫院,竟有六位「醫療奉獻獎」的得主,而這麼偏遠的台東竟有一位擁有「美國醫務管理學院」院士的犀牛院長,這真是一所讓人稀奇的醫院。」

 電力與愛心相同,哪裡需要就往哪裡去 

「關懷」對台電不僅僅是一個口號,如同總經理陳貴明所闡示的「愛是永不止息」。台灣電力公司關懷後山的行動一波接一波,繼春節前贊助一粒麥子基金會「為愛發光」獨居老人關懷系列活動後,「一粒麥子落在後山──台東基督教醫院的故事」出版時,台電立即認購兩千本贈送給各大醫學院學生,以行動支持東基「老人關懷之家」募款計畫。

今年暑假,台電再度贊助「希望種子」計畫,鼓勵台東、花蓮的清寒原住民青年學子返鄉參與社區服務,透過社區服務機會賺取學費,減輕家庭經濟壓力,進而讓他們了解社區的需要,畢業後願意回故鄉幫助自己的族人,讓原住民部落不再只是老小生活的地方,而是青壯年注入希望的地方。

 「美國很近,台東不遠」 

「美國很近,台東不遠」,台東基督教醫院這個曾經受到許多宣教士投注愛心與青春的後山醫療守門員,現在正式交由台灣的子弟接。嶄新的東基大樓昂然佇立,東基,正積極守護台東老人的需要,努力朝二億元經費成立「老人關懷之家」的工作目標邁進。

 

如果您想加入他們:

郵政劃播帳號:06413613
戶名:台東基督教醫院

銀行電匯帳號:3365380523040中國信託商銀花蓮分行
戶名:財團法人台東基督教醫院

 

 

本著作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